【引言】
7万元人民币,够在三线城市买一辆新车,也能在北京租整整一年的房。可你能想象到,这么一大笔钱,在十天时间里就能帮你实现“年入千万”的梦想吗?天底下真的有这样的好事?今年5月,河南郑州的一群学员怀揣着暴富的幻想,砸下高额学费报名了某企业咨询公司的培训,结果却等来的不是金山银山,而是一地鸡毛。他们认为自己被骗了,那么,这个披着“财富自由”外衣的神秘培训,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?说不定,看完这些内幕,你会对那些“教你成功”的课程有新的想法。
一个“一夜暴富”的故事,就像农夫梦想天上掉馅饼:只要抓住机遇,就能一跳成龙。这不,郑州道远公司打出“连锁经营,百万年薪”招牌,上门的学员都在憧憬学点“道道”,靠知识让财富突飞猛进。但现实往往和广告词一样,金光闪闪的许诺后藏着不少问号——课程现场人头攒动,气氛火热,体验课结束,主持人一句“想赚500万的跟我走”,把好多人拽进另一个房间。“联创课”价格竟高达6.5万元,外加体验课,就是7万出头,听说买了不光有“终身复训”和售后辅导,还保证你开好连锁、赚大钱。但让人纳闷的是,免费指导没多久就人间蒸发,承诺服务成了水中月。到底是求知心切的学员太天真,还是有人有意设局捞金?不过真相如何,还得往下看看。
事情一层层剖开,可远比表面复杂。受害人一开始是被短视频吸引:连锁培训、企业认证、官网公开,看起来分外正规。有人幻想自己店铺生意火爆,有人憧憬事业迈入快车道,带着盼头去听“免费体验”。课讲得有模有样,大家纷纷刷卡报了名。可10天下来,真正教会了点啥,身上却轻了7万块。学员说课程没有教材,学习内容稀松平常,承诺的线下指导、售后服务根本没有兑现,许多人门店生意依然冷冷清清,一点起色也没有。公司却坚持说:这里有学员逆天改命,年入千万,为啥你们就不信?还有现场“优秀学员”现身说法,劝大家“多找自身原因,别怪老师”。可摆在面前的现实是,大部分人困守原地,口袋空空。周围的亲戚邻居怎么看?有人叹气有钱也不能这么浪,有人冷眼旁观“谁让你脑袋一热信了这些‘暴富课'呢”。舆论的两极,悬念还没解开。
风波一度冷却下来,公司和学员互相指责,但谁也拿不出确凿证据。公司反复自证:“我们没有承诺谁学了就能发财,都是自愿报名,天上不会掉馅饼”。工作人员搬来一堆“正面案例”:某学员从负债到年入千万,就是听完课后的典范。可这一说法有个小瑕疵——媒体特意用引号标出来,意思就是这位“学员”的真实身份值得怀疑。受害人怨声载道,投诉无门,只得分别找上消协和监察部门。按规定,市场监管人员要用15天调查,再过5天给出结果。维权的路遥遥无期,正如不少网友调侃说的:“买了希望,剩一地灰心”。外头看似安静,里头暗流不断。此时反对声音也在发酵,认为“学员自作自受,谁叫你想走捷径?”、“课程本身没问题,是你们能力不够”。这边觉得自己被骗,那边又说你太不自信,一场培训,把人怼成了知天命。平静只是表面,大家的心里都有堵气。
故事忽然迎来大转折。原本以为不过是普通投诉,但曝光后媒体迅速跟进调查,新的细节让不少人瞠目结舌。首先,所谓“暴富案例”疑点重重,无一人能拿出真凭实据,流水账单、纳税证明统统没有,公司还极力回避核心问题。学员在课上发现,很多“正能量成功者”的发言其实跟着老师念台词,换句话说,这些“年入千万”的学员,很有可能就是公司员工假扮。“托儿”现身说法,场面极度尴尬。更夸张的是,所谓“终身指导”实际上就是微信群里时不时转发几个鸡汤,开店后面临具体问题也没人理睬。许多学员交了钱后,业务员不再搭理,“打电话、发信息全石沉大海”。一位向记者哭诉的受害人说:“我这7万块,可能是喂了猫”。网络上有网友怒斥“这根本不是教育,是围猎”。当地监管部门也表示已介入核查,公司面临的压力骤然增加。前面讲的“经验分享”变成表演,辛辛苦苦攒钱幻想发财,现实却如当头一棒。这下子,局势逐渐失控,各种质疑彻底撕破了伪装。这场冲突升级成一场舆论风暴,“付费上课=金钱转移”说法甚嚣尘上。网友评论区成了大型吐槽大厅,有说想跳楼的,有自嘲“花钱买教训”,更多人开始警惕“暴富神话”背后的陷阱。
事件看似告一段落,实则激流暗涌。公司表面上还在正常招生,依旧在社交平台推送光鲜案例。投诉过程却不顺利,遇到新人顶包、负责人避而不见,取证难度极大。部分学员团结起来寻求法律途径,却因证据不足和课程服务属于“软性产品”,追讨损失障碍重重。连日维权,大家心理压力山大,心态几近崩溃。更多人明知被骗,却羞于公开,只能咬牙认亏。“割韭菜”模式并未绝迹,反而更隐蔽。新学员还在源源不断涌入,培训公司屡屡换马甲、变花样,广告中“年入千万”“人生逆袭”依旧让不少人动心。圈外人摇头嘲笑,圈内人欲哭无泪。有人还纠结:“真是自己资质太差?还是交了智商税?”家人不理解,朋友笑话,自己也陷入无穷自我怀疑。公司和受害者的“拉锯战”再无赢家,信任缺失、分歧扩大,和解之路漫漫无期。这场风波,不只是个人的血泪教训,更在社会引发一场关于信任、机会和贪婪的集体反思。
说起来还真有点讽刺。“学会了就能年入千万”,这课程包装得比薯片还诱人。按公司说法:你要不发财,就是你笨,不怪我教得糊。那下次要不干脆培训“怎么中双色球”,中奖没中上也能怪运气?道理就是这么“深奥”,一问成绩,公司推三阻四,案例模糊不清。说得好听点,这套模式叫“知识付费新潮流”,说得难听,就是“升级版老掉牙忽悠”。世上真正能“无私传道”的人,能有几个?真有暴富秘籍会慷慨分享,还不先让自家亲戚朋友轮一轮?这回玩笑开大了,学生的智商税交得圆满,公司的售后服务变成了“大礼包——空气”。“终身指导”成了一句空头支票,帮你安排事业如火如荼的梦想却成了镜中花水中月。比起教发财,不如教怎么识别这些“好老师”。以后马路边遇见推销暴富秘籍的,不惦记分蛋糕,先打个喷嚏,仔细想想这块“蛋糕”会不会有毒。
假如“年入千万”真能花钱学到,公司为什么不自己全员变富豪?是公司太无私,自己不想发财,把发家致富的机会都让给别人,还是“成功学”本就是一个自用无效、拉人头的局?你觉得是学员太贪,还是社会诱惑太多?欢迎留言,把你的看法写下来,别让那些靠卖愿望的生意继续流行。